📘 日本经营管理创业避坑手册
🧭 前言
- 为什么你需要一本“避坑手册”
- 日本创业机会与风险并存
- 本手册适合哪些人?(初来乍到/刚起步/考虑跨境创业者)
第一章|来日本创业前,你必须了解的基本常识
1.1 日本的“经营管理签证”是什么?
- 签证是“合法身份”,不是“成功保障”
- 2015 年后政策变化:先批 4 个月,入境后设立公司
- 签证的本质是:证明你有稳定运营一家公司之能力
1.2 公司设立 ≠ 运营启动
- 注册公司只是开场,不是开始赚钱
- 没有收入、没有客户、只有法人纸面信息的公司,不会被当成“在运营”
1.3 常见误区拆解
- “注册完公司就能长住日本”?✘
- “找个项目写写计划就能批下来”?✘
- “中介帮你搞定一切”?✘
第二章|创业初期最容易踩的坑
2.1 语言障碍是所有坑的入口
- 政府窗口、银行、税务署、法律文件 = 100% 日语
- 英语≠通行证,基本无用
- 没有翻译支持,很多流程根本走不通
2.2 银行开户难
- 外国人+新公司 = 高风险客户
- 没有办公地址/业务记录/官网 → 常被拒绝
- 申请 GMO 网络银行,SBI 网络银行等
- 如果没有申请下来,先用邮局开设个人账户 → 开始实质性运营后申请法人账户
2.3 办公室/住宅租赁问题
- 推荐居住地选择 UR 团地(无需保证人)
- 法人必须有注册地址(住宅不可)
- 很多房东不接受外国人或创业公司
- 最初可选共享办公室/创业孵化器
2.4 签证续签靠“实绩”,纸面公司续签难
- 没有客户合同、发票、流水、纳税记录 = 无法证明运营
- 被发现“挂名公司”或“身份型签证”,将影响续签或再申请
2.5 中介坑多,行政书士不是万能
- 中介可能使用“模板资料”或“压制信息”,客户无法判断是否真实提交
- 行政书士虽有法律资质,但也应自己核对提交内容
- 所有资料最终责任在申请人自己
第三章|创业实际操作的常识与建议
3.1 签证计划书不是“经营指南”
- 签证所附事业计划书是启动工具,不是死板合同
- 实际运营与计划不一致并无影响
- 重点:公司一设立,就要尽快开始“真实经营”
3.2 降低固定支出 = 增强生存几率
成本 |
降低建议 |
办公室 |
初期用共享/小型租赁 |
人工 |
自己做,不请人;必要时临时工/兼职/外包 |
3.3 自己可以做的事自己做
- 办公室租赁
- 印章注册
- 税务署/社保手续
- 年金加入、开业申告等
💡 多做一次流程,就少花一次“冤枉钱”
第四章|如何选择项目?如何迈出第一步?
4.1 做你“熟悉的事”,远离推荐项目
- 很多中介推的项目是他们赚钱的,不是你能赚钱的
- 初创阶段不要做重资产(餐饮、装修、美容)
- 有销售经验的:选贸易、电商、轻服务
- 无创业合伙经验者:最好独立运营,合伙容易“撕逼”
4.2 推荐轻资产业务类型
类别 |
特点 |
贸易/进出口 |
回款快,客户多样,库存可控 |
网店/电商 |
可以先做平台试水(Mercari、Base、Shopify) |
数字服务 |
网站建设、顾问、翻译、教育等 |
海外转卖 |
可结合中日供应链做中间商角色 |
第五章|公司设立后的重要事项整理
5.1 启动前必须完成的事项清单
- 印章制作(法人实印、银行印)
- 办理法人登记(法务局)
- 开业申告(税务署)
- 青色申告申请
- 社保/年金加入
- 公司邮箱、官网、名片、公司介绍资料
5.2 尽快实现“收入”、“客户”、“活动痕迹”
- 即使金额不大,也要开出发票、合同、收款
- 记录业务往来、客户沟通、网页点击数据
- 有利于签证续签、银行开户、未来融资
第六章|常见失败案例与应对策略
6.1 虚假申请、假经营的代价
- 被查实后:签证取消、无法续签、今后限制申请
- 行政书士可能免责,创业者个人承担全部责任
6.2 公司成立后完全没有业务
- 超过 1 年无收入/无活动 → 被视为“名义法人”
- 建议 3-6 个月内要有交易记录或明确运营痕迹
6.3 多人创业失败最多
- 合伙初期“义气”合作,后期容易利益冲突
- 建议:初期独立法人→合作项目分账模式更稳妥
第七章|长期运营心态与生存之道
- 拿到签证不是终点,而是开始
- 不盲信中介,不依赖别人解决问题
- 保持学习:日本法规、税务制度、行业动态
- 主动建立人脉与资源(社区、同行、客户、媒体)
- 创业不是一朝暴富,是“慢慢熬、熬出来”的游戏
第八章|合同与法律意识:不懂法,就等着吃亏
8.1 没经验≠没责任,签了合同就要承担法律后果
- 在日本,签署的合同一旦成立,就具有法律效力
- 不存在“我不懂所以不算数”的说法
- 即使是日文看不懂,也会被视为你同意全部内容
8.2 初创者最容易遇到的合同陷阱
场景 |
风险 |
与客户签订付款条件不明的合同 |
欠款催不回,甚至无效合同 |
与合伙人没有详细分工、退出机制的协议 |
合伙“闹掰”后难以清算 |
与房东签长期租约未设提前解除条款 |
生意不好也不能退租,要赔偿剩余租期 |
与中介签代办协议未写清成果标准 |
服务未达标却难以退款 |
8.3 如何正确签订合同
- 重要合作都要签署书面合同,不要口头约定
- 日文合同请找人协助翻译或审查(可找懂日文的朋友/ChatGPT 初步审查)
- 重要项目建议请专业律师或行政书士把关
- 合同中必须写清:责任范围、付款时间、违约处理、解约条件
8.4 推荐做法
- 起草自己的“标准合同模板”,逐步打磨完善(如服务合同、委托合同)
- 和合伙人签“股东协议”或“合作备忘录”
- 每一笔重要交易或合作,至少用邮件或书面确认细节
8.5 法律支持资源
-
法テラス(ほうテラス):日本官方免费法律咨询服务(有中文窗口)
- 商工会议所、创业支援机构常设免费法律讲座
- 可以使用 ChatGPT 辅助理解合同条文,再请专业人士审查重点条款
第九章|代运营陷阱:你以为“躺赚”,其实是“挖坑”
9.1 代运营常见话术
- “你只要出钱,我们负责运营”
- “我们有日本本地运营团队,有经验、拿过奖”
- “你不用懂日语,不用出面,只管收钱”
- “已经有现成的项目,只差你加入”
- “年收益 10% 以上,100% 分润”
- “你是法人代表,拿签证更快”
🚨 这些话术隐藏巨大风险,请务必保持警惕!
9.2 实际案例中的“坑”
场景 |
实际风险 |
投资民宿项目,签代运营合同 |
没有旅馆业许可,属违法经营,被举报后连带法人担责 |
开设居酒屋,运营公司保证收益分红 |
对方实际从未盈利,甚至转移收入,法人无法核查账目 |
餐饮连锁加盟项目,对方承诺全程代办 |
公司跑路,门店烂尾,创业者无法解除合同,损失房租设备 |
酒店/民宿以你名义注册 |
实为“白手套”,对方洗钱或违规操作,风险落到你身上 |
代办事务被委托中介 |
使用虚假材料,申请被拒,留下记录 |
9.3 法律与责任说明
- 无论运营是否由第三方代为执行,公司法人对所有行为负“法律责任”
- 没有取得旅馆业、餐饮业、按摩业等必要营业许可属于违法经营
- 日本对逃税、非法劳务、违规运营打击非常严厉,一旦发现将影响签证甚至面临刑事处罚
- 如果运营方与创业者签订不合理合同,还可能以“违约”“经营失败”等理由不分账或推卸责任
9.4 如何防范代运营骗局?
- 不要轻信“低风险高回报”的运营承诺
- 自己对项目行业、成本结构、法律许可要求有基本了解
- 查阅运营公司法人背景、过往经营情况,有没有黑历史
- 合同必须详细写明:
- 谁负责申请哪些许可
- 盈亏责任分配
- 退出机制、解约条款
- 收入来源、分账机制、审计方式
- 优先选择自己能掌控的行业、可轻资产启动的项目
- 营业执照、税务申报等应以创业者本人名义真实管理,避免“挂名法人”风险
9.5 推荐做法
- 初期不建议涉足高资本、高人力、高政策依赖行业(如餐饮、酒店、按摩)
- 如需合作运营,务必请律师或行政书士参与合同审查
- 把关键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(包括 POS 系统、收银系统、银行账户)
-
逐步掌握运营主动权,不要一开始就完全交出去
9.6 结语
你不是这场“合作”的甲方,而是最容易背锅的“法人代表”。
只有搞清楚谁有权,谁负责,谁拿钱,你才真正拥有“创业者”的身份,而不是“被人利用的签证工具”。